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小儿外科门诊就诊,说孩子头面部长了个“包包”,家长们疑惑这些小肿物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危害?是蚊虫叮咬还是自然生长?是过敏反应还是良性肿瘤?今天,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,来给大家揭秘这些“包包”的庐山真面目!

右侧眉弓皮样囊肿
原来,这些头面部小肿物大多为良性小肿物,最常见的有皮样囊肿、淋巴结增大、皮脂腺囊肿、钙化上皮瘤、淋巴管瘤、血管瘤和头皮血肿等。
皮样囊肿是孩子最常见的一种皮肤囊肿,是含有表皮组织和皮肤附件的良性肿物,多为先天性疾病,发病机制不明,生长速度缓慢,多在小儿及青春期时明显,好发于眼睑、眉弓外侧、头顶部、额部颞侧、眶周、鼻根、颈前胸骨上窝、上唇、耳后和耳下、枕部、口腔底部或其他身体中线部位。位于眶周的囊肿在患儿生后1-2个月内即被发现。
早期皮样囊肿因体积较小、生长速度较慢,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。后期随着囊肿体积的增大以及生长部位的不同,可出现不同的症状,例如:眉弓肿物压迫眼球会出现进行性眼球突出,严重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,影响患儿视力。部分皮样囊肿还会并发感染,形成窦道和瘘管。随着囊肿长期压迫骨壁,可造成眶骨改变,最常见为骨质凹陷和骨质增生。当骨质凹陷日趋严重,骨壁变薄被吸收后,囊肿会通过骨缺失向颞窝或颅内蔓延。当囊液渗出或囊壁破裂时,流出的内容物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,导致疼痛、肿胀以及瘘管形成,严重者出现眼眶蜂窝织炎或眼眶脓肿。
对于相对表浅的皮样囊肿,专科医师结合病史,通过触诊即可大致判断。
1.B超可显示囊肿大小、部位及内容物的回声强度,但不能较好地明确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2.CT不仅能显示囊肿大小、部位、肿块的结构特点,还可以观察到囊肿和颅骨之间的位置关系,以及是否有压迫凹陷或者增生。肿物性质需通过对术中取出的肿物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。
眉弓处皮样囊肿,一般建议早期手术切除,避免继发性损伤。早期手术治疗不仅切口小、美观,而且术中完整摘除囊肿,可以降低复发率。